董晨院士:要做好长期应对新冠肺炎的准备

作者|章剑锋

出品|网易科技《科学大师》栏目

“一公从‘荷塘’走到‘西湖’,这是一个梦想起飞的地方,是我们国家创新高等教育的一个富有希望的基地。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向往更广阔的天地和舞台。”

7月下旬,在西湖大学举办的思享汇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董晨这样挺他的老同事施一公。享有国际学术盛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职务,正在杭州创建西湖大学,他们锐意要将这所受国家重点支持的私立高校办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施一公2008年全职回国到清华任教,董晨晚他五年,两人各自都做出过教科书级研究成果。在清华,施一公最初既是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也是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后来又当了副校长。董晨则一直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任教,由副院长、常务副院长一直做到院长。在他之前,清华大学医学院只有过一任正院长,即著名医学家、中国两院院士吴阶平先生。

董晨院士:要做好长期应对新冠肺炎的准备

施一公在清华开设了医学实验班,致力于培养既懂做基础科研,又能临床看病、进行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的综合型医学人才。这种做法,在美国较为普遍。董晨目前也在接力推进这一类实践。尽管不无艰辛,但他在采访中向网易科技《科学大师》记者数次提到医学科研创新的重要和必要,希望清华医学院能成为一个医学创新基地。

“如果大家都按照课本学习,没有创新实践机会和平台条件,那不会培养出好的创新人才。“

董晨并没有在西湖大学兼任教职,他自己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在清华――这个被他称为“荷塘”的地方(清华园被称为荷塘,与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有关)。作为一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免疫学家,2013年回到清华后,他立刻着手创办了免疫学研究所。今天,在国内免疫学研究普遍薄弱的大背景下,他创办的这个所已经跻身亚洲免疫学研究机构排名第一位。

免疫系统被称为人体对抗各种病魔的“长城”。免疫学常识告诉我们,感冒发烧和咳嗽,是你自身的免疫系统在对病毒发起攻击和清除的表现。新冠肺炎病毒引发的呼吸道和肺部炎症,也是由于免疫系统自卫而引发的,所以媒体上也有所谓病人不是死于病毒,而是死于免疫反应过于激烈的说法。其他诸如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身体过敏、各种皮肤病、癌症的治疗等等,均与人体免疫机制作用有关系。

因为免疫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发明了各种疫苗,用来预防疾病。免疫学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人类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这种病毒曾经差一点要了中国帝制时期最杰出的一位君主康熙皇帝的性命。

董晨院士:要做好长期应对新冠肺炎的准备

▲董晨的博士生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马克斯・戴尔・库珀(Max Dale Cooper)教授,B 淋巴细胞的发现者,促进了国际现代免疫学的诞生,获得2019年艾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该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董晨告诉他的导师,要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好好保重,等待诺奖垂青之日。

董晨院士就是处身在这样一个免疫学领域。他是 Th17细胞分化、调节和功能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和研究权威之一(